当国际足联热议 2030 世界杯扩军至 64 队时,媒体人丰臻的发问直击中国足球痛点:“中国这么大,队伍这么少,不扩军的积极意义在哪儿?” 这番追问背后,是 14 亿人口大国与 16 支中超球队的强烈反差,是长三角、珠三角 “俱乐部扎堆” 与中西部 “足球荒漠” 的鲜明对比。在足球改革深化的关键阶段,中超扩军绝非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破解地域失衡、人才断层、生态贫瘠的必由之路,更是中国足球对接世界潮流的必然选择。
地域破局:填补空白方能激活全域热情
中国足球的 “版图失衡” 早已是公开的秘密。2025 赛季 16 支中超球队中,广东一省独占 3 席(深圳新鹏城、梅州客家等),山东、浙江各有 2 支,而人口超千万的四川、陕西、湖南等中西部省份竟无一支中超球队。这种 “东密西疏” 的格局,让足球文化难以突破地域壁垒 —— 当上海球迷每周能现场观赛时,西安球迷只能为千里之外的球队呐喊,本土归属感的缺失直接制约了足球人口的增长。
扩军正是打破这种失衡的钥匙。若中超逐步扩军至 20 支,可优先吸纳重庆、西安、武汉等足球底蕴深厚但暂无中超球队的城市。以西安为例,其拥有可容纳 6 万人的奥体中心,2023 年国足热身赛曾创下 4.5 万人上座纪录,这样的市场基础完全能支撑一支中超球队。当更多地区拥有本土主队,才能让 “周末看球” 成为全民习惯,进而带动球场建设、青训参与等上下游产业发展,形成 “地域足球生态闭环”。
人才救赎:扩容赛场破解青训出口困境
丰臻所言的 “扩军积极意义”,最迫切的体现是为年轻球员打开成长通道。当前中超 16 支球队的现状是:每队一线队仅 30 个名额,U23 球员平均出场时间不足 15 分钟,大量青年才俊因 “无球可踢” 被迫退役。更严峻的是,中足联近期拟将中超梯队要求从 6 支减至 3 支,虽为俱乐部减负,却也意味着青训出口进一步收窄,若不扩大职业联赛规模,青训成果终将 “无处安放”。

扩军能直接创造更多职业岗位。按每支新球队新增 25 个一线队名额、10 个 U23 配额计算,扩军 4 支即可新增 140 个职业球员席位,相当于为青训球员增加 30% 的晋升机会。参考日本 J 联赛从 16 队扩军至 20 队后,U21 球员出场率提升 42% 的经验,中超扩军能让 “训练型人才” 转化为 “比赛型人才”。当泽卡、高准翼们的康复能影响球队走势,更可预见:更多职业赛场将孕育出更多 “王大雷式” 的本土巨星。
生态升级:数量红利催生质量变革
质疑者担忧 “扩军会降低比赛质量”,但恰恰是当前 16 队的 “小圈子” 导致了生态僵化。2025 赛季中超前四与后四积分差距达 32 分,“强弱分化” 比扩军更伤观赏性。反观英超从 22 队缩至 20 队后,通过 “渐进式扩军 + 严格准入” 实现了竞技水平与商业价值的双赢,这为中超提供了范本。
扩军带来的 “数量红利” 将激活全链条生态:其一,赛事供给增加能吸引更多赞助商 —— 当前中超单赛季转播场次仅 240 场,扩军至 20 队后可增至 380 场,广告曝光量提升 58%;其二,地方球队能拉动区域消费,青岛西海岸主场场均上座 2.1 万人,直接带动周边餐饮、零售增收超千万元;其三,竞争加剧将倒逼俱乐部提升运营水平,避免 “躺平式保级”,进而推动整体竞技水平跃升。中足联的减负政策,更让新俱乐部能轻装上阵,避免重蹈 “金元足球” 覆辙。
扩军是责任更是远见
丰臻的追问,本质是对中国足球 “大而不强” 的焦虑。16 支中超球队支撑不起 14 亿人的足球梦想,东部密集的俱乐部覆盖不了中西部的足球热情。扩军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重构足球生态的战略选择 —— 它让更多城市拥有主队,让更多少年看到职业希望,让联赛在竞争中焕发活力。
当世界杯正向更多国家敞开大门时,中超更应主动打破边界。从 16 队到 20 队的跨越,不仅是数字的变化,更是中国足球从 “精英足球” 走向 “全民足球” 的开始。唯有如此,才能让足球真正扎根大地,在广袤的中国版图上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参天大树。